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校长信箱 师大首页 关于本站

师大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在线 经典著作 理论园地 媒体聚焦
校报在线 研究中心 部门职责 规章制度 关于本站 教育视点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师大人物>>教师风采录
师大人物
 
为了心中那份爱——... 03-14
把爱挥洒在师大的课... 04-13
开栏的话 09-14
用画笔绘出生命的底... 03-23
空纳万境 澡雪精神-... 09-14
半坡太行写人生——... 09-28
风定自若看晚清——... 10-14
打开诗歌漂流瓶的人... 11-01
将量杯盛满年华——... 11-08
只愿教书到白头——... 11-25



风定自若看晚清——记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宏斌教授

  
    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,有这样一位教授,年近花甲,既不求声名显赫,亦不求位高权重,一心静研晚清史况,在千层墨,万层纸,纸笔恢弘间,默然无声处,用真实的笔触书写出千里海防。这名教授就是王宏斌。

    王宏斌,1954年生于河南洛阳。1971年,正值“文革”期间,上中学的他感觉不到前途的光明,此时农村青年当兵的洪流汹涌,他也报名试了试,很幸运地被选中。此后,他在部队服役了5年。部队里严格的纪律,严谨的生活,使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,意志更加坚定、毅力更加顽强。这为他后来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,他于第二年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,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,后在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。

    河南大学近代史学界著名教授胡思庸先生治学严谨,论文写成之后,不愿立即发表,总是修改了再修改,不说空话,不说没有根据的话,没有一年半载的沉思和修改,不会投寄出去。胡思庸教授的治学态度对王宏斌影响很大,使他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更加追求严谨和踏实。他选定晚清史这一研究方向,决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,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。他把休息日当成工作日,把晚上当成白天,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地查资料,写呀写,2005年12月,他的专著《晚清海防:思想与制度研究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。这部著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,受到同行的高度称赞,2006年该著作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,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。该书成果被广泛引用和采纳,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近代海防政策的总体熟悉,而且对于当前的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。

    继《晚清海防:思想与制度研究》出版后,王宏斌又先后出版了《清代前期海防:思想与制度研究》等十册,与人合著《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》等六册,主持和完成《中国禁毒史》等六项社科项目。除此之外,还在《历史研究》、《近代史研究》、《史学月刊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。

    每个荣耀的光环背后都有无尽的付出,每本著作的背后,也都隐藏着作者无数的汗水和辛苦。做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能一簇而就。做研究更不能模棱两可、敷衍了事,必须要仔细查阅与核实资料,坐得住冷板凳,耐得住寂寞。如王宏斌花费了八年功夫,在1990年完成的《晚清货币比价研究》一书,只有18万字,由于书中需要确切的银钱比价数据资料,而获取这些资料就不得不大量阅读有关书籍,当时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了一套近代中国文献资料,共有三编5000余种,他几乎翻了一遍。有时候,一本书翻到底,也找不到一条对课题有用的资料。但是,通过这种泛读,他大致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各种书籍中的各种信息,对于此后各项研究极有帮助。知识的积累,使他无论从事哪一项课题研究,都可以圈定适当的读书范围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求学的路上没有捷径,付出总会有回报。有了扎实的史实基础,才可以有思想、有创见地叙说和总结历史,给普通大众真正答疑解惑。

    王宏斌是一个作风严谨,治学严谨的人。他把这种严谨也施于自己的学生身上,不论是哪一名硕士生或博士生,没有谁可以轻轻松松从他那里拿到硕士毕业证或博士毕业证。学生们说,选王先生做导师,就要做好苦读的准备。而“严”并不是“狠”,王宏斌认为,严格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,有利于克服拿到学位但没有掌握知识的大学弊病,有利于学生珍惜青春、铺垫未来。王宏斌总是告诫自己的学生:“人生,干什么都行。但是,你干什么就把那一行干好,争取干得最好。干好或干不好另当别论,起码目标是要干好。”

    王宏斌对学生是这样说的,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。几十年来,他本真,他钻研,不求轰轰烈烈,亦寻淡然自得。他有爱,他关怀,不求声名鹊起,但得无愧我心。

    王宏斌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,是一个爱读书的人。读书,是他唯一的爱好。少年时王宏斌曾有一个梦想,就是当一个图书管理员。因为当时能够看到的书籍太少,大多被视为封、资、修,不能随便阅读,因此读书成为了一种人生渴求,而有书可读的图书管理员便成了他的理想职业。少年时期喜欢刨根问底,青年时期喜欢寻根求源,现在搞研究和读书统一在一起,没有任何冲突,在满足兴趣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,从事着喜欢的工作,王宏斌认为自己很幸运。这里,对历史的小爱和对社会的大爱紧紧相连,少了功利,多了真意。

    王宏斌崇拜真理,追逐真相。被誉为自然科学之父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•培根有一段名言:“现在劫持着人类理解力,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象和错误的概念,不仅围困着人们的心灵,以致真理不得其门而入,而且即使在得到门径之后,它们也还要在科学刚刚更新之际聚拢在一起来搅扰我们,除非人们预先得到危险警告而尽力增强自己以防御它们的猛攻。”培根的求真精神始终激励着王宏斌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同自然科学相比有所不同,但目的一样,都是追求真相。阅读历史书籍,无论任何人,都可以得到智慧。许多现实问题在历史上都有根源,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,从中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启示。历史学工作者是人类智慧的传承者,应当和善于发现有益的历史启示,通过其论著,正确的、精确的、完整的传递人类知识和智慧。王宏斌说:“历史学要求其工作者,不能说空话,不能说假话,不能说大话。无论谁说了空话、假话和大话,迟早要被发现,迟早要被纠正。”

    由于条件的限制,学校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在工作室里进行研究的条件存在一些困难,大多数文科教师只能在家里进行研究。王宏斌喜欢坐在自家书斋中读书,自由、随意。如今,他大约有3000册藏书,书斋俨然成为了一个袖珍型专业图书馆。这些书多是有用的专业书籍,大部分是购买的,也有一些源自朋友赠送。王宏斌深情地说:“看到朋友的赠书,如见其人。阅读他们的书籍,等于心灵对话,启发良多。”王宏斌还感慨地说,近代中国历史资料汗牛充栋,仅仅依靠家庭图书进行研究,是远远不够的。历史研究者离不开图书馆,需要数字化的资料库。

    在感兴趣的领域里工作,有取得成就的喜悦,也有失意的烦恼。每逢稿件被重要报刊采用,自然很高兴,感到辛苦劳动得到了承认。有时,稿件被退回,自然会心酸,感觉没有遇到知音。这使王宏斌很理解《红楼梦》作者的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”的说法。除了授课,王宏斌的时间基本都花在研究上,一天几小时或十几小时,研究已然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之路,王宏斌说:“我们这代人大多经历了‘文化大革命’,耽误了许多时间和精力,先天知识储备不足,因此,以前没有看的书现在就要补回来,即使几年以后退了休,我还会继续读书。

    有人说,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,一种风度,一种修养,一种胸襟,一种智慧,一种品格。王宏斌就是一个低调做人的人。他抱着一颗平常心,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读书路。在这条路上,尽管没有轰轰烈烈,但鲜花和荣誉却亲徕了他:2004年,他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,2010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此外,2006年他担任河北历史学会副会长,2008年4月在石家庄成功承办了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,成为中国历史学会理事;2010年9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他代表中国史学界出席了第21届世界历史学大会。

    在鲜花和荣誉面前,王宏斌感觉自己介于“成功与不成功”之间,对个人目前取得的成就表示既满意又不满意,希望自己在未来还能为史学界、社会做出贡献。

    王宏斌,一位普普通通的史学教授,他于默默无闻间伴着历史前行,于平平淡淡中品味史海阳光,探究史学真谛,笑看晚清风云,在风定自若的平淡中,把自己定格为一道清美的风景。

        (摘自《河北师大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