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校长信箱 师大首页 关于本站

师大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在线 经典著作 理论园地 媒体聚焦
校报在线 研究中心 部门职责 规章制度 关于本站 教育视点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师大人物>>教师风采录
师大人物
 
为了心中那份爱——... 03-14
把爱挥洒在师大的课... 04-13
开栏的话 09-14
用画笔绘出生命的底... 03-23
空纳万境 澡雪精神-... 09-14
半坡太行写人生——... 09-28
风定自若看晚清——... 10-14
打开诗歌漂流瓶的人... 11-01
将量杯盛满年华——... 11-08
只愿教书到白头——... 11-25



将量杯盛满年华——记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孟令鹏教授

  
   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,输入“孟令鹏”三个字,界面上会出现50多页共500多条相关的信息,其中第一页第一条的信息是:孟令鹏,男,汉族,1958年4月出生,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,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。20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,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《结构化学》、《高等数学》、《计算机程序设计》、《量子化学基础》、《量子化学计算方法》等课程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,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,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12项。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,80余篇被SCI(E)收录。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,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。河北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。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专家。

    如此众多的科研成果,陌生人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创造出来的,然而熟悉他的人,都会异口同声地说:靠的是勤奋,靠的是对事业的不懈追求。

    孟令鹏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,在以“阶级斗争为纲”、唯成分论的年代,出生地主就意味着丧失了政治前途,招工、参军、入党、推荐上大学等等一切青年人向往的事情都被拒之门外。孟令鹏从上小学的那天起,头上顶着“地主出生”这顶沉重的帽子,面对着别人的蔑视,默默地承受着外来的压力,一门心思地读书,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。教过他的老师暗地里常常又欣喜又惋惜地说:“令鹏这孩子,聪明好学,勤奋刻苦,是一个好苗子呀,要是出生在贫下中农家庭,肯定能上大学,有一个好的前程。”

    1976年,“四人帮”垮台了,十年浩劫结束了,祖国大地迎来了明媚的春天。取消阶级成分,大学的大门向一切有文化有志向的青年敞开了。在家务农已经3年的孟令鹏得到这个消息,不敢相信这是真的,他悄悄地去问教过自己的老师,老师认真地告诉他:“是真的,你抓紧时间复习吧,凭你的勤奋刻苦,你一定能跨进大学的门槛儿的。”听了老师的话,孟令鹏兴奋极了。回到家后,他找出读过的高中课本,劳动之余认真地复习起来。1977年底,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北师范学院化学系。

    当时河北师范学院在宣化,是由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从北京整体搬迁过来的。虽然宣化的各种条件都十分艰苦,但师资力量雄厚,学风朴实,保留着几十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。孟令鹏进入大学后,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露,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。那时,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每逢周末学校都在露天放电影,每当吃完晚饭同学们拿着小板凳去看电影时,孟令鹏都悄悄地躲进教室里,伴着书本度过整个晚上。

    1982年夏天,到了学生毕业分配的时候,化学系从毕业班里挑选了5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,孟令鹏是其中之一。留校后,孟令鹏对待专业学习没有丝毫的松懈,他知道,要给学生一碗水,老师必须有一桶水。为了把自己的“水”储存得多如江河,他依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学习,也常常在实验室一干就是一个通宵。经过不断地“充电”,他的专业基本功越来越扎实,对专业的理解越来越深,也越来越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究。他决定继续深造,用知识把自己锤炼成优秀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。1985年,他告别妻子和孩子,打起行囊,跨入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。

    三年研究生生活转眼间就过去了,指导他硕士论文的副校长王荣顺教授十分赏识他,希望他留在东北师大,并答应他住房、妻子的工作和孩子的入托入学都会帮助解决,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、工资待遇也给予优惠。面对优厚的待遇,孟令鹏内心也曾泛起波澜,他想来想去,觉得河北师院虽然不如东北师大的条件好,但河北师院是他人生起步的地方,那里有他洒下的更多的汗水,有他更多的梦想,还有和他一起拼搏的科研伙伴。于是,他谢绝导师的挽留,毅然回到了河北师院。

    提起孟令鹏的科研伙伴,河北师院的人都知道指的是计算量子化学研究室的郑世钧和蔡新华,他们三人被称为“拚命三郎”。他们每天白天上班,晚上吃完饭就到实验室,直到化学楼关门。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,还是数九严寒的冬天,不论是双休日,也不论过年过节,天天如此,直到河北师院和河北师大合并后,化学系改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,近30年来一直都是这样。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,孟令鹏得到了培养和锻炼,很快地成长了起来,创造出一大批科研成果。孟令鹏深有感触地说:“我们这个集体确实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,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,大家齐心协力,共同拼搏,从来没有因为工作量问题、论文署名问题、奖金多少等问题发生矛盾,有工作大家抢着干,有荣誉有利益大家都推让。”

    如今,计算量子化学研究室又增添了新的研究伙伴,曾艳丽就是其中的一个。每当曾艳丽回忆起在孟令鹏指导下从事科研的往事,她都会发自内心地说,孟令鹏教授为这支团队的建设注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。每年新的一届研究生进入课题组,孟老师都会以实例对他们讲解师兄弟姐妹之间团结互助的重要性。多少年来,孟令鹏一直让团结合作的精神薪火相传,他总是让新、老学生之间的互动给新一届研究生在文献检索、课题设计、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和提高,也让研究生新生一进入课题组就感受到科研上的团结协作的氛围。

    孟令鹏不仅主张学生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,还特别重视学生与课题组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。他经常组织课题组老师和研究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,适当的时候还组织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出去进行娱乐活动,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和团队的精神。除此之外,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,孟令鹏总是把“严”字放在第一位。他认为,没有严格的要求,没有严格的训练,就不会培养成严谨的作风,也就不会研究出真正的科研成果。为了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规范,什么是严谨,在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前,他对每个学生的论文都要来来回回改上五、六遍,甚至有的学生毕业论文在他的要求下改上十多遍。由于他的严格要求,他指导的毕业论文,在每年的论文答辩中均受到普遍好评,孟令鹏也成为学生最尊敬的老师。学生毕业多年后,许多毕业生依然还与他保持着联系,逢年过节,他都会收到学生们的祝福短信和电话,话语之间,对孟老师的教诲和帮助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感谢。

    孟令鹏不但在科研上是个勤奋钻研取得丰硕成果的人,在教学上也是一个大胆创新的人。“3M教学法”的实施,就是他在郑世钧教授提出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的实践,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换。3M教学法,即Model(模型)、Method(方法)和Mind(思维)。孟令鹏认为,数学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工具,化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供思路、模型,最终得出结论必须应用于实践。于是,孟令鹏巧妙地利用3M把杂乱无章的理论串联起来,把理论转换为程序、图形,从而使之便于理解。正是有了3M教学法,他主讲的《结构化学》2003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。

    1995年8月至1996年2月,孟令鹏应邀赴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。西肯塔基大学在化学专业上并非特别出色,中国访问学者给他们提出了许多新思想,指导他们的实验,但有一件事使孟令鹏深受触动,至今难忘。

    在一次实验活动中,老师要求用锅炉烧煤,取烟气作为样品,检测煤矿成分,每小时取一次样。做这个实验的有中美两国学生。中国学生很认真,每小时取样一次,但没有人对着繁琐的工作提出质疑,而一个美国学生建议设计一个自动装置并设计成功了。面对中美两国学生之间的差异,孟令鹏感慨地说:“中国学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,可以很认真努力地完成一项任务,却难以有创新和突破。”

    回国后,孟令鹏在组织教学时,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,而不是具体的知识。在讲授每个单元的内容时,贯穿一条主线,即问题是怎么样提出的?建立什么样的模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?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,得到的结论是什么?得到的结论在化学中有什么应用?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

    几十年来,孟令鹏把心思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,对家庭付出得很少,尤其是担任学院的院长后,又增加了繁重的行政工作,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欠账就更多了。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,在百忙之中,他偶尔也去买买菜,同事们见了都很惊讶地说:“你还会买菜?很稀罕。”每当这时,孟令鹏脸上都火辣辣的,更加觉得对家庭关心不够,对妻子和孩子关心不够。孟令鹏盼望着在增加时间质量的同时,把时间拉得长些再长些,这样,他可以多和妻子说说话,多和孩子聊聊天,有更多的时间开着车拉着妻子和孩子到郊外去踏青……

   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方印,上面刻着“浮生无一日不画”7个字,成为他几十年坚守与执著、勤画不辍的真实写照,有人赞叹齐白石将浓彩写满了年华。孟令鹏从事的是自然科学,虽然不能与做画相比,更不能与大师齐白石同日而论,但他从事科研的精神与齐白石却是一样的,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,忍性耐心,茹苦含辛,用坚决的意志,全副的精神,坚持着梦想,追求着快乐,拥抱着灿烂的阳光,将量杯盛满七彩的年华!

        (摘自《河北师大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