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校长信箱 师大首页 关于本站

师大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在线 经典著作 理论园地 媒体聚焦
校报在线 研究中心 部门职责 规章制度 关于本站 教育视点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师大人物>>师大历史人物
师大人物
 
图书馆学的开拓和践... 11-10
著名历史学家——孙... 11-10
民乐圣手——陈振铎 11-10
著名花鸟画家——孙... 11-10
著名音乐学的开拓者... 11-10
著名戏剧艺术家——... 11-10
文坛才女——冯沅君 11-10
省立十七中时期的体... 11-10
老教授——王森然 11-10
寂寞大师——顾随 11-10
著名逻辑学家——温... 11-10
师范教育学家的终身... 11-10
为真理而献身的烈士... 11-10
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... 11-10
人民音乐家——丁善... 11-10
鲁迅精神的传人——... 11-10



一道文学风景 —— 张秀亚


 

张秀亚女士

    张秀亚(1919.9—2001.6),女,河北省沧县人,1925年全家迁居天津。1932—1937年在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中部读中学,经常在学校出版的《女师季刊》上发表作品,1935年开始在天津《大公报·文艺》、《益世报·文学周刊》、《国文周报》上发表文学作品,第一首诗作《夜归》收入在诗集《秋池畔》。1936年萧乾主编的《大公报·文艺》将张秀亚作为文学新人推出,引起社会关注。

    这位早慧的才女走上文学道路,初受家庭熏陶,儿时她就能学着母亲的样子编织故事,并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很大兴趣。随着年龄增长,张秀亚对文学渐入痴迷。在女师读书时,她阅览了学校图书馆大部分文学书籍。冰心、卢隐等女性文学名流的作品使她心灵震撼;辛克莱、高尔基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使她从“酣迷、梦幻”中回归现实。她用女性目光透视并聚焦社会和生活,奠定了较坚实的文学根基。另外,华北平原广袤的大地、秀丽如画的自然风光、炊烟袅袅的乡村,给了她无穷尽的艺术感染。正是抓住文学门扇上这两把把手,她豁然打开文学大门,早早走进文学殿堂,尝试用自己的笔定位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景。

    1937年张秀亚高中毕业时,在老师鼓励下,出版第一部散文短篇小说集《大龙河畔》,收入了1935至1936年间发表的15篇作品。她在《自序》中谦和地说:“这集子中,缺少美丽的线条,繁富的色彩。篇章中既不曾组织一个理想,字句也缺乏眩目的光泽。”然而,她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,已是高起点、高站位,显示着文学思想早熟迹象。她笔下的人物有:“一个被时间侵蚀去力和热的老年人”公二伯、倍受歧视和虐待的瞎眼睛残疾小姑娘、为反抗压迫而组织罢工的年轻工人等艺术形象。作品描绘了畸形社会下的辛酸悲壮、为争夺生存和公平的呐喊与无奈、在愚昧笼罩下的人性扭曲和凄惨荒凉下的城乡景色等,似一幅20世纪30年代市井文化生活图画。张秀亚在谈到创作经验时说:“惟有那扬起一只手臂,向人海最深处,向广阔的人群中,提取作品中的人物,抽绎出大众的共通的情感,才是与时代休戚相关的作品。”这一体验从《大龙河畔》这部集子启程,一直走向张秀亚创作的颠峰和终端。

    1937年张秀亚考入北平辅仁大学,毕业后留校任教;1948年到台湾,继续从事文学创作;1958年在台湾静宜英专任教授;1965年在辅仁大学任教授,长达17年。张秀亚创作丰饶,涉猎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译著等,其中散文尤重。她的散文继承“五四”运动时期散文风韵,作品妩媚凄婉、含蓄内敛,情感温柔、清纯、细腻、舒缓,意境深邃、飘逸,移情入景,绘声绘色,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辉映。张秀亚作为台湾老一代女性散文作家,引领着台湾散文运动趋向,作品曾获台湾首届中山文艺奖、首届文艺金奖等。

    张秀亚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,以文开基,经营缔造,用陈蓝笔名写散文,用亚蓝笔名写小说,用本名写诗歌,用心井笔名写其他文章,在半个世纪里,从不缺席每一段时空,辛勤描绘着富有个性的文学风景。她去世后,台湾出版了《张秀亚全集》,其中诗歌一卷,散文八卷,小说二卷,译著二卷,艺术史二卷。这些闪光而跳动的字符一定会永远留在广大读者记忆中。

      (摘自:河北师范大学校报      编辑:网络新闻编辑部)